三十年前茅台酒瓶图片 30年前的茅台叫什么

huafeng1103 19

中国的酒瓶从历史中走来,从青铜酒罐到陶、瓷酒坛,灌装的简易和携带、存放的便捷,成为它随酒和酒文化发展至今不可替换的东西。茅台酒的罐装器皿从圆形陶罐,到柱形陶瓶,到白瓷瓶,再到如今的乳白玻璃瓶罐装,包装的轻便和精美逐步地被体现。

80、90年代茅台酒 酒瓶变化

早期青铜酒具多为王公贵族所用,而陶、瓷器因为成本低廉,而为百姓所用。到了唐宋时期,轻便的烧制品将沉重的青铜器代替。

茅台酒早期使用土陶器皿,主要因为陶器拥极佳的透气性能和具备避光的特点,酒可以在陶器内继续淳化,越发变得醇厚,酱香浓郁。后来改为柱形,让其拥有了美观的造型和便于携带的特性。

土陶瓶和釉陶瓶称呼

白酒收藏界称呼上世纪五十年代及更早时期的圆柱形陶瓶灌装的茅台酒为土陶瓶茅台酒,实际上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釉陶瓶茅台酒。

陶瓷增加施釉后,陶器在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跨度。实际上直至今天,茅台酒的釉陶瓶一直都没有被淘汰使用,而是越发变得美观和质地的通透,瓶体本身质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部分品种还在瓶身釉面作冰裂纹,增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仁怀制陶

仁怀陶瓷烧造业在清中、晚期,师傅多为四川籍。其中有雍三顺、余四右等人在二合开设窑场制陶。此后,分别又有四川人谢海棠到此兴办窑场,并利用水车带动舂料制作酒坛,其中谢海棠窑场所烧造的酒坛渗漏少,而且在醇化酒质方面具有优点,遂茅台镇上的酿酒作坊大多都使用他家陶坛。

民国元年(1912),谢海棠因为未有子女,无人继承,窑场被制陶师傅丁奎武改建成为碗厂,地方俗称其为丁家碗厂。此后的酒瓶仍然由丁家碗厂负责烧造。

新中国成立后,丁家碗厂于1959年4月,被国营茅台酒厂接管,并成为国营茅台酒厂在二合的制瓶分厂,专门为茅台酒厂生产贮酒坛和酒瓶。到1964年,制陶分厂虽重新划归仁怀县手工业管理局,但是它为茅台酒厂制造陶坛、瓶罐的使命一直未变。

酒瓶形制发展

清代茅台镇酿酒烧房所使用的盛酒器皿均为施黑色釉圆鼓瓷罐,其施釉均匀,色泽明亮,表面透明光泽。

有造型在陶罐和瓶之间的一个罐型,通常也为黑瓷,其中放置样酒,但并不是封装后销售的,都是在客户有需要后,当场灌装。民国时期因为时局的动荡,低成本的陶罐已经替代了黑瓷作为容器。

民国时期 茅酒罐

在旧时的陶罐中,因为烧制厂家的地点不同,取土位置的区别,其中有一种烧制成品后呈红色胎体的陶罐,这便是由红色粘土烧制而成的紫色红土陶罐,常见的器型为圆鼓形,上半身施金黄色釉,下半身为紫红色胎体,因为未施透明釉,因而视觉呈现出不稳重以及暗淡的色彩,且表面有磨砂感。这个也是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赛会获奖之时所盛装的罐体形制之一。

紫红色胎体相比普通陶罐,更为规整。紫陶色胎体陶罐,有半身施金黄色釉和通体施金黄色釉,其中包括圈足在内,部分瓶体位置因为黑色釉的原因,有发锈现象出现。

30年代 柱形 茅酒罐

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政府委任周西成为贵州省主席 ,此时期,成义、荣和两家烧房首先开始打破陈规改进包装,烧制圆柱形小口状陶酒瓶,以便装运。此酒瓶型较小,呈竹节状,由两个成型的胎体拼接而成。此段时期茅台酒瓶确立了圆柱造型,奠定了今天茅台酒瓶形的基础。

50年代 茅台酒瓶变化

建国后所产至今存世的茅台酒瓶形之中,常见施褐色釉略有圆鼓的柱形瓶,无圈足,瓶底略有凹。当时因为技术乃至成本的局限,所用之瓶仍然粗糙,釉料不能均匀覆盖瓶体,且瓶身不规则,出现黑色、褐色以及黄色等色瓶身。虽然釉料略厚,但是用手触摸和仔细观察,仍然可以断定是竹节型瓶体,在外施厚釉。

60年代茅台酒 酒瓶变化

60年代初,茅台酒瓶开始内外施釉,瓶身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黄色釉,瓶体要大于之前的瓶体。在使用黄色釉的陶瓶茅台酒上,瓶身规整,瓶嘴大小、高度适中,开始出现规则的坡型台阶,但是圈足仍然未出现。由于这种陶瓶装酒渗漏较大,茅台酒厂从建厂后就一直在研制新型酒瓶,还曾从江西景德镇邀请了两位八级制瓶技师,专门进行新酒瓶的试制,虽然研制成功的瓶子渗漏现象减少,但外型并不美观,未被采用。直到1966年,贵州清镇玻璃厂所研制的乳白色玻璃瓶完全解决了渗漏和形态不美的问题,从此结束了土陶瓷瓶茅台酒的时代。乳白色玻璃瓶诞生,恰巧也解决了白瓷瓶成本高的问题。

70年代 茅台酒酒瓶变化

总结

90年代出现的 年份酒和纪念酒 瓶型变化

综观茅台酒的发展历史,从陶罐到釉陶瓶子、陶瓷瓶,再到众所周知的白色玻璃瓶,其中还有用于区分茅台酒类别的黄、酱等色陶瓷瓶以及如今的各式纪念酒的专属酒瓶,如此繁多,也丰富了如今茅台酒的收藏类目。

茅台酒收藏、投资、鉴定及交易专业交流平台,别忘了关注超级酒号 头条号!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