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泰州市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两水交汇于市区,通江达海,为里下河地区门户;东邻南通,北接盐城,西连扬州,南与镇江、常州、无锡隔江相望。2008年末,泰州市域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总人口500.89万人;泰州市区处于市域西南,现状城市建设用地58.5平方公里,人口80.65万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泰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4.7度;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南高北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史称太平之州。
泰州市建置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为浅海,约在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夏周,淮夷散居滨海临江地带,多从事渔猎;夏商隶属扬州,其时泰州称海阳,为滨海重镇;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海陵县;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升为泰州,其中称海陵计1354年,历史最长,谓泰州有974年。解放后,曾为苏北行署和泰州专署所在地,后划分为泰州市及泰县。以后曾两分两合,隶属扬州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泰州市,下辖兴化、靖江、泰兴、姜堰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行政中心设在海陵区。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美称,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 江苏省文明城市。
历史沿革
历代行政归属
夏周至战国时期,淮夷散居滨海临江地带,多从事渔猎;其时泰州称海阳(面海朝阳),为滨海重镇。
高祖十二年(前195)立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刘濞东煮海水为盐,并于海陵建太仓。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海陵之名始见于文献。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411)设海陵郡,辖建陵等5县。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陈,太建五年(573),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隋,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陵县属吴州。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炀帝大业初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
唐,武德三年(620),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吴杨,海陵县属江都府。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昇元元年(937)设置泰州。又划海陵南境5个乡设泰兴县。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
后周,泰州升为团练州,属扬州。辖海陵等5个县。
北宋,乾德五年(967),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太宗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太平兴国二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建炎四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个县。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绍兴十二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乾道二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仅辖海陵、如皋2个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并入泰州。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乾隆三十三年划泰州东北境设东台县。
民国元年,泰州改称泰县。3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16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21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23年,江苏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24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29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38年1月泰县全境解放。另外,民国30年2月至34年8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民国38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目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
二、历代经济发展状况
1、秦汉及两晋南北朝时期
汉高祖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刘濞于海陵浚河,沟通广陵与东海海口,同时,利用东海海水煮海为盐,并在海陵建太仓。此时的海陵,粮食生产极为发达,史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粮食的丰裕带来财富的聚集,海陵俨有天府之称。由于海陵为水陆要津,又是盐粮产地,汉代海陵县为大县,设县尉二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汉人南迁,梁、陈之际曾一度繁华,设海陵郡,并辖海陵等县。
2、唐宋时期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早期政治清明。安史之乱中原、关中遭受战争破坏,而江淮一带却未受影响,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海陵在唐代修筑捍海堰,堤外煮盐,堤内兴农,不仅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更成为淮南盐的主要产地。唐开元元年(713)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宗教活动的兴盛和文化的发展,唐代佛教在海陵发展迅速,兴建了南山寺、北山寺、东山寺、西池寺、雨声寺等大量寺观。文宗开成三年,日本圆仁和尚乘十五次遣唐使船在海陵县掘港登陆。唐武德年间,张买臣任吴州刺史,崇尚文治,创建州学,海陵文风日盛,人才辈出。南唐昇元元年,海陵县升泰州,辖区扩大,重展筑子城,并拓展罗城。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任西溪盐税监,发现经泰州的捍海堰年久失修,潮水涨溢淹没良田,于是上书陈词,争取到泰州知州张纶的支持,重修了捍海堰,修成后,滨海泻卤以成良田,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水不致伤稼,史称范公堤。北宋时,泰州有盐仓三所,中转规模居淮南之首,城中东西门大街集中了多家商号,是长达五里的商业街。南宋绍兴末年,泰州海陵盐收入六七百万缗,超过唐大历时全国盐赋总和。
南宋时期,宋金战争及宋元战争相继爆发,使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间地区屡遭战火,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破坏,泰州州城也曾经金兵劫掠和大火焚城,经济和文化遭受严重损失。但另一方面,战乱却促进了泰州城防体系的巩固和发展,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抗击来犯金兵,曾三战三捷,大败金兵,其后任知州加宽城壕,加固城墙。宋宝庆三年,官府疏浚城壕,并在南、北门外壕上架吊桥,东、西门外壕上设官渡,进一步完善了城防体系。
3、元明清时期
元末,张士诚率盐丁在白驹场起义,攻占泰州,破城后纵火焚城,城中繁华的商业街(东西门大街)付之一炬,在新城设立扬州义兵元帅府与州治衙门;随后泰州被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春攻破。
明代立国之后,泰州经济开始复兴,明太祖洪武初年,修复州城,苏州移民大批迁入泰州。至洪武九年,泰州城居民已达24178户,122308人,商业、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泰州的再度繁荣。
明代泰州盐业的生产和流通成为推动泰州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明朝初年即在泰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3个分司,其中泰州分司所属10场的盐产量占两淮盐产量的半数左右。明洪武初年疏浚济川河,由口岸抵南门,直达下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州城北门下官运盐河入口处筑东西两坝,以防江水直冲下河。自此来往船只必须过坝,北门外居民渐多,客商云集,商业中心逐渐沿坡子街北移。
明清五六百年间,泰州战乱甚少,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安徽、苏北及苏中其他城镇的客商不断涌入,刺激了泰州商业的发展,使泰州成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里下河通过稻河与草河深入市区,在沿河两岸形成农贸市场。里下河地区的稻麦经泰州大宗销往苏南,苏南及外省的绸布、南货、茶叶等则经泰州转销周围城乡。商业的极度繁荣,使坡子街集中了多家百年老店和大商号,并进一步向北延伸至彩衣街,向南延伸至城内大林桥一带。
清代初期,康熙雍正执政期间,泰州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异常繁荣,人口也增长较快。至乾隆四十年,泰州人口共137965户,626290人。
清代雍正年间,在泰州设泰坝监掣署,泰州盐业继续发展,其盐运分司所属11个盐场,盐产量于乾、嘉间达到顶峰。嘉庆七年118万余引,超过两淮盐产量半数。
由于盐运的繁忙,使木行业、造船业及过载业应运而生,渔行地区的造船业在明末清初已享誉邻近各地区。至乾隆年间,渔行一带居民人口有90%以造船为生,所造的木船销往省内外各地。除造船业以外,其他商业作坊也很发达,油坊与米坊数量甚多。
明清两代,泰州的盐税文化日渐发达。顺治年间,在城南滕家坝设档收税,乾隆元年(1736),于州治西南设泰州税课局,收取货物关税。道光十五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滕鲍两坝口勒石立 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同治二年,清代朝廷在泰州设立江北厘金总局。
太平天国期间,长江两岸多处发生战争,唯泰州处于缓冲地带。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扬州,藩、臬、道、运司等衙署先后移驻泰州。各地的商人、文人、学者纷纷迁居于此,人口剧增,游资充裕,刺激了市场的兴旺,促进了泰州工商业的发达。坡子街更加繁华,泰州成为里下河地区政治文化与商业中心。
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泰州的近代工业和交通通讯业逐步发展起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西郊九里沟创办泰来机制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式投产,所生产的面粉远销东南亚,泰州近代工业诞生。机器碾米业亦相继发展,由米坊演变而成的碾米厂数目不断增加。
咸丰年间,泰州已有民信局10多家,办理信函、包裹、汇兑等业务。光绪年间,在南门外设泰州电报局,开设泰州邮政局。
泰州的客货运输自古以水运为主,清嘉庆元年,已有开往如皋、扬州、东台的帮船。光绪三十一年,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开辟通州、扬州客运航线,在泰州设办事处。
清末,淮南沿海陆续废灶兴垦,泰州盐业随之衰落。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盐业在泰州经济中已失去了地位。同时,工业与交通业则迅速发展起来,民国2年,泰州纺织业出现,后陆续生产棉线,毛巾、袜、布等,均以手工土机为主。民国7年,振泰电灯股份公司成立,泰州始有电力照明。民国17年,泰州出现铁工厂,后建立翻砂厂,木模厂20多家,为泰州机械工业开端。民国33年,华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筹建,近代纺织工业起步。
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民国9年创办大源轮船局,以后大生轮船公司、江泰内河轮船总局、利澄轮船公司等相继成立,所经营的航线也日益增多。同时,陆路交通也略有发展,民国20年,泰州始建公路,其后口泰路、江海路、仙泰路先后通车。
抗日战争以后,泰州是国民党统治区边缘上的城市,特殊的环境给泰州带来了特殊的繁荣。
解放前夕,泰州的私营轮船运输业发达,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南北商品交换量的增加,工商业经济成为泰州经济的主体。手工业自然行业有42个,手工业作坊1117个,从业人员约3100人,绝大部分为工商合一,生产方式为前店后作,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业金融业虽然发达,但由于受到对解放区封锁、禁运,货物流通不畅,加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艰难。
三、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汉唐以来,海陵逐渐成为城市。南唐于海陵县设置泰州后,展筑城池,城市建设更具规模。宋代多次修城浚濠,奠定了城市基本格局。明初在北门外筑东坝与西坝,明清两代,市区超越城垣沿稻河、草河向北发展,泰州成为里下河地区工农业产品的贸易中心。民国时期,现代城市公用事业出现。
泰州的城市布局形态历经变迁。曾经在城中城区和城南与老通扬运河交接处形成繁荣的市肆,也因多次战乱部分夷为平地,但城市建设的范围始终没有离开它的中轴线——迎春路(东西门大街)和海陵路(南北大街)。清末民初,泰州成为里下河地区通往长江的门户,是苏中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北面为城市主要联系方向(里下河地区),船舶从稻河、草河而来,在城北过坝形成四个作业区。明初战争后留下的城内大片空地未予建设。城市一方面依附南北大街(海陵路)伸展,又沿北城河东西延伸,北城外建成区面积大于城内,城市布局轮廓成为凤凰形。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成区面积3.45平方公里,至民国37年末,建成区面积为4.07平方公里。解放后,城西澛汀河新建船闸,取消了稻河、草河的过坝作业,澛汀河、西城河成为南北重要通道。八十年代扩建的青年路成为平行于海陵路的南北向新轴线,城市在原凤凰形的基础上继续孕育生长,成为接近正菱形的团块状结构。
1996年以后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南部滨江地区新设立高港区,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布局形态也演变为组团式。
城市规划
地级泰州市成立之后,泰州先后三次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7月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泰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工业、港口城市,苏中重要的中心城市;至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49.94平方公里。2001年10月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泰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工贸港口城市,水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7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80.28平方公里。2009年2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泰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城市性质为:为中国医药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省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09.3平方公里。
2000年,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领衔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架构了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级保护体系,提出了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为了着重体现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规划确定保护框架的主题为:具江淮水乡之风韵 、集明清民居之佳构、显吴楚文化之奇丽、展革命史迹之风华。2009年,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在2000年版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论城市总体规划,泰州市规划设计院重新修订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充实了保护内容,扩大了保护范围;突出历史城区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历史城区功能,疏解历史城区人口容量,改善历史城区交通和市政设施;规划增补了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了历史城区和五巷—涵西街、城中、涵东街、渔行水村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
泰州历史城区范围:西至城河、青年北路,北依城河、海阳路,东到城河、鼓楼北路、卐字会路,南以城河、南水关遗址、丰裕路为界,总面积约4.43平方公里;该范围内包括泰州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主要的城市建设成就,是泰州城区内能够集中体现泰州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是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保护区域。保护内容为:保护历史城区水城一体、十字相交主干道、街河并行、街巷排列有序的城市格局;保护城河开敞空间,逐步恢复整治历史城区内玉带河、市河以及稻河、草河等,突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传统形态特征;保护城市历史街巷,整治重要道路、水体的界面;保护历史城区中的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泰州传统风貌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文化要素。泰州历史城区保护结构主要为一环、二轴、一带、三区;一环指:环城河,保护城河水体、沿岸历史人文景观及古树名木、绿化植被等,保持水城一体的古城风貌; 二轴指:历史城区中轴线,保护十字相交的道路骨架和空间格局,控制两侧的建筑高度、立面和色彩; 一带指:五一路——府前街历史文化展示带,保护沿线的文物保护建筑和相连的历史环境地段,体现历史文化内涵; 三区指: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区的空间尺度、格局等泰州传统风貌特色。
泰州共有五巷—涵西街、城中、涵东街、渔行水村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
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理位置:泰州古城内城中地区;规划范围:北至五一路,东至海陵北路,南至税西街,西至青年北路,面积为12.41公顷;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悠久,居城中核心位置,街巷体系完整,古民居保存较多,古井、古树等其它相关的历史遗存丰富;功能定位:泰州古城区内以高尚居住功能为主,集民居文化展示、革命文化游览、特色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浓厚泰州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界线划定:东至大林桥南小街,西至斗鸡场巷,北至财富广场南侧,南至税西街;面积为5.88公顷。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为:(1)保护街区两横一竖的空间格局;(2)保护南阮巷、北阮巷、矢巷和陈家桥西街等六条传统街巷,保护区内所有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及历史空间场所;(3)保护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历史建筑,整治街巷立面及空间;(4)保护盐税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加强对节庆习俗、民间商业习俗和典型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改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消防等基础市政设施,适当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并方便外来游客。
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理位置:地处泰州古城区北部、稻河两侧;规划范围:北至工人路,东至草河,南至中央国际购物中心和锦泰商城以及东进西路,西至青年北路,面积为15.47公顷。
历史文化价值:(1)历史悠久、街巷体系独特,街、巷、河的空间格局较为完整,双河双街两区水街相融的市井商贸空间形态格局;(2)街区发展与明清以来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里下河地区门户历史演变的精髓;(3)遗存丰富多彩,区内有文保单位、名人旧居、古井桥梁、古树名木以及历史河道等;(4)街区发展脉络清晰,稻河和草河水系与传统滨水商贸历史风貌独特。
功能定位:里下河地区历史演变的精髓,展现泰州古城北部地区明、清传统居住社区风貌和稻河历史风情街区;保护区界线划定:五巷保护范围为3.74公顷,东至头巷,西至多儿巷,北至五巷小学旧址,南到五时巷;涵西保护范围为2.45公顷,东到涵西街,西到海陵北路,北到工人路,南到大、小搭包巷及周氏住宅南侧;街区核心完整风貌区域的面积为6.19公顷。
保护内容:(1)保护五巷—涵西街区的传统滨水商贸格局和历史风貌;(2)保护稻河、五巷小学旧址、管王庙等历史空间场所,保护头巷等历史街巷格局,维护其历史空间尺度,加强对沿街建设行为的管控;(3)保护周氏住宅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以多儿巷1号为代表的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4)保护并逐渐恢复稻河、草河水体和码头,保护整治区内古井、古桥、古树以及其他相关的历史环境要素;(5)保护与传承老字号、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1)延续居住为主的街区性质不变,优化土地使用,规整零碎用地,疏散人口,鼓励原住民居留;(2)恢复稻河头空间景观格局意向,修复现存稻河路及海陵北路沿街建筑的立面,街巷及沿街建筑按原址、原高度进行整治修复;(3)采用传统的式样和材料设置入口标志,保持街区内街巷原有尺度,采用传统条石、麻黄石、及青砖铺装地面;(4)建立展示馆,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历史原貌修缮历史建筑,整理传统院落,部分提升保护等级,拆除违章建筑,改建严重影响风貌的建筑,整治修复传统民居;(5)整治并降低稻河、草河现有堤岸,恢复部分自然驳岸,保护古桥与河道格局关系,整治古桥、古井和古树名木周边环境;(6)恢复老字号,传承街区商业文脉,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节日风俗,利用五条巷等展示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生活风情;(7)在保护区外围设置停车场,改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等基础市政设施,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及外来游客。
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理位置:地处泰州古城区北部,草河两侧;规划范围:北到南通路,西至稻河,南至现状鹏欣丽都小区北围墙,东至规划道路万字会路—石头巷路,面积为8.39公顷。
历史文化价值:(1)街区发展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是草河、稻河盐运草运粮运等重要历史功能的真实见证,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2)发展脉络清晰,以草河为骨架的自然水系和河—街—巷、弄—院落的街巷系统保存完整,是泰州水乡民居群落特色的真实载体;(3)具江淮水乡之风韵、集明清民居之佳构,是典型泰州传统水乡人居格局、区域民居建筑风貌和传统市井生活的集中、生动展现。
功能定位:具有明清传统风貌和独特历史文化特征的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综合功能区,是草河、稻河两河明清居住格局、民居风貌、漕运商业文化的展示地。
界线划定:西至同泰典当行、王五房,北至破桥,东至万字会西村、石头巷,南至缪家巷,面积为4.78公顷。
保护内容:(1)保护水—街—巷、弄—院落空间格局肌理,保护涵东街、涵西街和徐家桥东巷、北瓦厂巷等两街、八巷历史街巷;(2)保护同泰典当行、王五房、许宅等登录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陈厚耀旧宅等历史建筑;(3)保护草河、稻河历史河道和古井、古树、古桥及敬惜字纸窟、泰山石敢当碑、灯龛、烟囱等历史环境要素;(4)突出对草河、稻河沿线漕运商业文化和居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点保护草河头陆陈行、同泰典当行等重要历史空间节点;(5)保护与传承民间传说、历史地名、老字号、传统商业门类、地方传统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保护措施:(1)延续居住为主的街区性质不变,协调用地、整合资源,增设文化展览用地,疏散人口,鼓励原住民居留;(2)整体保护草河、稻河、涵东街和涵西街沿街、涵东街片区、涵西街片区、草河头节点、同泰典当商业节点、多巷弄的总体空间格局,维持陈家桥街等传统街巷尺度、界面,修复原有的院落肌理;恢复历史空间场所;(3)保护和恢复草河两岸河街风貌和沿河景观,保护沿草河为线型商业、内部为片状居住功能的特色风貌,严格控制沿河、沿街(巷、弄)建筑立面;(4)整治修复同泰典当行、王五房、许宅等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不得擅自迁移和拆除,进行分类整治,对于传统民居,外观保持传统风貌,内部加固结构、完善功能布局及设施,提高居住质量;(5)整治并降低草河现有堤岸,恢复部分自然驳岸,保护古桥与河道格局关系,整治古桥、古井和古树名木周边环境;(6)恢复同泰典当行和陆陈行,展示草河手工业文化,在草河头石碑宣扬草河漕运文化,维修传统民居,传承传统建筑文化,通过历史街巷和部分特色民居大宅展示传统民俗生活,对历史街巷名称悬挂统一制式铭牌加以标识,对破桥等民间传说就近铭文介绍;(7)改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等基础市政设施,适当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并方便外来游客。
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理位置:地处泰州城区北侧,澛汀河东侧;规划范围:南至规划的站前路,北到北侧河边界,西至澛汀河,东到规划的海陵北路延伸段泰渔路,面积7.97公顷。
历史文化价值:(1)街区发展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见证北部新城发展史;(2)里下河水村特色风貌保存完整;(3)以渔文化为主,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4)街区遗存较为丰富。
功能定位:展示江淮水乡人居和多元文化的特色水村,完善其作为城市北部里下河门户湿地休闲旅游配套区的功能,城北地区发展的激活点;保护区界线划定:南至原砖桥位置南侧,北至中茅山宫以北,东到村庄东侧建筑边界,西至中茅山宫以西,面积2.78公顷。
保护内容:(1)保护四面环水、沿夹河水街与沿渔行大街平行的水、旱两街的里下河带状商贸水村格局;(2)保护纵街横巷、多进院落的传统肌理以及清代、民国风貌的区域民居建筑;(3)重点保护砖桥河下、板桥河下、渔行大街和南西河边等特色街巷;(4)保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要历史建筑;(5)保护夹河、古桥、古树、河埠头、码头以及敬惜字纸窟等历史环境要素;(6)保护与传承街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和乡风民俗、重要的历史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保护措施:(1)延续居住为主的街区性质不变,恢复渔行大街作为街区主要生活街的功能,将街区东北部分现有居住功能调整为商业、服务业功能;(2)恢复街区四面环水的空间形态,恢复夹河两岸河街格局,保护传统民居的多进式布局并对已遭到破坏的院落进行保护性整治;(3)严格保护街巷原有尺度和界面,地面采用传统条石、麻黄石及青砖铺装,严格控制沿街的建设行为,拆除违章搭建的临时建筑,修复其破损界面;(4)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对中茅山宫建筑进行修复,传统民居外观保持传统风貌,内部加固结构,完善布局及设施,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改、扩、新建项目,新建建筑形式、高度、体量、饰面材料及建筑色彩必须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5)清理夹河垃圾,恢复夹河及街区南部水系,保护夹河上的板桥,采用传统青石板对其破损部位进行修复,对沿河码头、河埠头重新修复,加快街区内古树黄杨的申报、定级、建档、挂牌工作,划定古树的生长保护范围;(6)结合街区西侧河湾曲艺廊开展民间文学展示,建立渔业博物馆,展示民间手工技艺,结合中茅山宫、夏思恭祠保护,展示民间信仰文化,弘扬名人文化,建立民俗博物馆,展示与恢复乡风民俗,在三处入口处设置展墙、文化石、雕塑等小品记述、提示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展示街区文化,沿用历史街巷路名,采用统一制式路牌标识;(7)在保护区外围增设停车场地,改善街区内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等基础市政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并方便外来游客。
泰州市区范围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保护原则:贯彻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贯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原则,严格保护文物的原貌和格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1)明确划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划定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逐步完善其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2)对文物古迹采取修缮、维修和改善三种保护方式;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只能采用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修缮方式;(3)增加经费,确保四有中建档、保护标志、说明牌和保护管理人员的落实;(4)在历史遗迹分布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如可能破坏地下文物安全的应事先做好考古发掘或文物调查,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积极配合文物部门进行勘探、调查或发掘;(5)在老城区改造建设时,如发现文物,施工单位应立即报告文物管理部门,并配合文物管理部门抢救发掘;(6)在建设中如发现特别重要的文物古迹,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由文物和规划管理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永久性保护。
泰州市区范围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3处;其保护措施为:(1)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修缮的保护方式,进行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可进行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和设施;(2)增加经费,确保四有中建档、保护标志、说明牌和保护管理人员的落实;(3)继续筛选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近期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按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进行保护,远期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4)经常开展文物调查,进行对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或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造册工作。
泰州市区内现存优秀历史建筑66处;历史建筑应原地保护,不得拆除或迁建;历史建筑的外观应尽量保持原状,在不破坏建筑本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室内可以根据再利用要求进行更新;历史建筑宜继续维持其使用功能,或赋予其适宜的再利用功能,或用作文化创意产业。
规划实施
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以后,通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扩展逐渐由组团城市发展为南北带状、西工东宿的总体格局,青年路、海陵路、鼓楼路城市中轴和水城一体布局形态依然存在。青年路、泰高路、扬子江路作为陆路连接海陵区、医药高新区和高港区;依托老328国道、南通路﹙扬州路﹚和青年路、泰高路﹙扬子江路﹚,城市发展轮郭总体呈T字型布局形态。城市主骨架16横13纵,历史古街巷近30条。城市处于江淮水系交汇处,以扬州路-东进路-南通路为界,北部为里下河地区淮河水系,南部为通南高沙岭地区长江水系。除高港庆元街历史地段,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海陵区,为历史城区和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渔行水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等。
至2008年,泰州正筹划建设苏中机场;宁启铁路已从城区北部东西向穿越,并在西部罡阳镇设火车货运站,在东部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设火车客运站;长江泰州高港段设高港-扬中轮渡,泰州港吞吐量为7208万吨,城区高港港设杨湾作业段和永安洲作业段。城市建有:海阳路、扬州路-东进路-南通路、迎春路、济川路、梅兰路、凤凰路、永定路、振兴路、姜高路、药城大道、创业路、解放路、通港路、港城路、人民路、高永路等16横主干道和328国道-引江大道、江洲路、青年路-泰高路-扬子江路、海陵路、鼓楼路、东风路、春兰路、兴泰公路-纵四路、京泰路、滨一路、泰镇路、金港路、通江路等13纵主干道;城市有泰州大桥、赵公桥、青年桥、鼓楼大桥、迎春桥等大小桥梁305座;城市有公共汽车运营线路23条,运营车数273辆,运营线路网长度200公里,出租汽车数739辆。除长江外,城市主要河道有:凤城河和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扬子港-翻身河、周山河、许庄河、蔡圩中沟、送水河、宣堡港、文圣河、古马干河等东西向主要河道及引江河、南官河、卤丁河、泰东河、老东河、凤凰河、马厂中沟、王营中沟等南北向主要河道。
泰州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55%,凤城河风景区为国家4A级凤景名胜区;有泰山公园、人民公园、日涉园、东进小游园等公园11个;园林绿地面积212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76公顷,其中公园面积25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9平方米;泰州市区现有古树名木10多种,50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14株,二级古树名木36株,树龄最高达930年。
泰州现有的工业遗产主要是泰来面粉厂和华泰纱厂等;地下文化遗产主要有储巏墓、税务桥遗址、州城遗址、州署遗址、八字桥遗址等。泰州市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泰州城隍庙和人民海军诞生地;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泰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泰州市区现存控制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3处,优秀历史建筑66处。
近年来,泰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泰州市城市规划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规定》、《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泰州市城市规划区村民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办法(试行)》、《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的通知》、《泰州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暂行规定》和《泰州市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等;泰州市规划局制定了《关于居住小区配建非机动车库的管理意见》、《关于加强建筑容积率规划管理的通知》、《关于建立工业项目规划服务绿色通道的意见》、《泰州市规划局业务会办会技术审查会议事规则》、《关于进一步完善规划服务绿色通道的意见》、《泰州市规划业务档案管理试行办法》、《泰州市规划行政许可听政暂行办法》、《泰州市城市规划诚信管理制度》、《泰州市规划局核定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暂行办法》、《泰州市规划局规划公示牌制作规范》和《泰州市〈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设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城市发展
随着罡杨镇、苏陈镇、大泗镇、胡庄镇等泰州市市区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2008年末泰州市区区域土地面积639.6平方公里,其中海陵区﹙含开发区﹚土地面积304.2平方公里,高港区土地面积335.3平方公里;市区城市建设用地70.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8.5平方公里,其中海陵区﹙含开发区﹚建成区用地面积48平方公里,高港区建成区用地面积10.50平方公里。2008年末泰州市区总人口80.65万人﹙非农业人口56.82万人﹚,其中海陵区﹙含开发区﹚总人口49.57万人﹙非农业人口40.52万人﹚,高港区总人口31.07万人﹙非农业人口16.30万人﹚。城市总体以南官河为界,西工东宿;城区北部为海陵城区,南部为高港城区,城区中部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雏形正逐步建立;海陵城区北部为老城区,南部为城市新区;高港城区南北为老城区﹙口岸街道和刁铺街道﹚,中部为城市新区。城郊北片主要为里下河水乡湿地、现代观光农业,城郊南片和东片为通南高沙岭地区一般农业。2008年末泰州市区消费价格总指数104.8%,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5.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8元/人,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985元/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38元/人,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75元/人;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29平方米/人。
2008年泰州市区道路面积119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0.87平方米 。建有泰州一水厂、二水厂、三水厂和口岸水厂,主要供水为长江水;用水普及率100%;供水总量4695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01.64升;供水管道长度1131公里。建有泰州市城南第一污水处理厂、泰州市城南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高港口岸滨江污水处理厂;年污水排放量3201万立方米,排水管道长度654公里,年污水处理量2748万立方米。市区全社会用电量325618万千瓦时;有220kV变电站4座,主变容量1260MVA,220kV线路条数14 条,总长度251.59km;110kV变电站16座,主变容量1251MVA,110kV线路条数 37条,总长度278.3km;35kV变电站6座,主变容量142.6MVA,35kV线路条数14 条,总长度84.2km。有电信局﹙所﹚22处,邮政局﹙所﹚34处,邮电业务收入71233万元;城市本地电话用户数29.86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10.62万户。城市燃气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为20390吨,用气人口55.23万人,用气户数20.08万户,燃气普及率96.14%。市区建有罡杨生活垃圾填埋场,公共厕所252座,道路清扫保洁面积542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7.8万吨,粪便清运量0.76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率100%。
泰州市区有学校10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38所、职业高中4所、小学34所;幼儿园5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文化馆3个,剧团1个,影剧院5个;图书馆2个,馆藏书数520360册,阅览室座位数650张;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9649件。广播电视台1座,无线电视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82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无线广播节目3套,每日播音时间54.67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数18.40万户。市区除各乡镇和各社区有卫生院和医疗门诊部外,主要有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港人民医院、泰州市中医院、泰州市妇幼保健医院、泰州市口腔医院和普济医院等;市区有各级医疗机构145个,实有病床位3233张;卫生技术人员426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13人、注册护士1542人、药剂人员265人、检验人员174人。市区有体育场馆2处,体育运动培训学校1所。
泰州城市未来总体发展目标为:顺应区域转型,呼应外部变化,实施交通引导,推进集聚发展、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积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策略为:坚持开发、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与民生优先,提升和谐社会的发展水平;树立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形成;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远景实施三泰一体化、同城发展 战略,实现一城三区﹙姜堰、海陵、高港﹚。
泰州市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