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族法的形式(民族狭义法规广义)

huafeng1103 好资讯简述民族法的形式(民族狭义法规广义)已关闭评论4字数 2057阅读模式

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迁。商周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出现,在中原一带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中国和华夏民族概念,而将中国之外的地域视为四夷,四夷即指其地,也指其民,这是最原始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华夏民族的视野中,四夷为未开化之地,是相对于我族的他族,故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中国和四夷之间,具有文明与野蛮之分。随着历史发展,中国的儒家文明逐渐浸染了周边地区,上古时期的四夷(包括地域和人民)不断融入中国,至汉代形成疆域清晰的汉王朝和汉民族,四夷的边界则大大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推进。此后,汉民族作为国家的主干民族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位于中央王朝边地的民族,则居于少数民族地位,并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中央王朝对边地少数民族以及境外他族多以怀柔和羁縻政策行之,边地少数民族和境外他族即有一定量的自主发展权,同时又在中央王朝的影响下,不断融入儒家文明圈。古代东亚的人类发展史是以儒家思想主导的儒家文明发展史,最终形成了东亚儒家文明圈。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在特定的地域内共存共荣,推动了社会文明发展。在今日中国疆域范围内,由华夏和四夷,到汉民族和边地少数民族,直至今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清晰地展现了民族意识的成长过程。国家实体也由居于中原的商周王朝,发展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各民族统一国家。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而最终落脚于当下的民族现状和国家形态。

清末,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文提出的革命口号,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就是一场狭义的民族革命到广义的民主革命的转变。驱除鞑虏,仅仅是推翻少数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而五族共和则是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民主国家。五族共和实指汉满蒙藏回五个在人口和地域上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族群,而虚指则涵括了当时清朝政府疆域内的所有民族,将民主革命的范围从汉地18省拓展到中国全域,这是革命者对国家历史延续和疆域承继的重要判断。五族共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初理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随即展开了民族识别工作。在此之前,民族认定都是因沿相习,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参照标准。旧中国王朝替代之际,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相互确认的方式,即边地地方政权承认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继续保留边地地方政权原有的权利,以此达成王朝的完整统一。社会主义新中国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不能以划地而治来实现。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是国家公民人人平等的具体体现,是全体国民平等享有治国权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实体国家的刚性要求。由于几千年来汉族的先发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政策,一些民族从农奴社会直接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最好的例证。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作为主干民族的汉民族地区消失了体制性差距。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少数民族不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形态,都实现了新飞跃,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展现。民族识别工作推动了民族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实现了全民国家意识的新生。

历经70余年的共同奋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平等享有发展权利,民族差距不断缩小,民族感情不断加深。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意志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余年,各族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涌流,社会财富极大增值,在各地竞相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民族发展更趋均衡,中国迈出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坚定步伐。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战略,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长,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具体组成部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国家认同感高度一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空维度不断压缩,各民族之间更加充分了解和互信,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在春风化雨的时代大潮中悄然消褪,民族的政治和社会界限彻底消弥。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民族、各阶层的大背景下,单一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民族识别的意义逐步弱化。基于当今的历史方位,应当对民族政策做进一步审视。对现有已识别民族,按地域划分为兴安岭族群、天山族群、唐古拉族群、横断山族群和岭南族群,逐步淡化单一民族概念。不再新增识别民族,对尚未确认族别的少数族群,依据自愿原则,保留现有族称或加入传统习俗相近的族属。不再受理族属转隶,对在语言习俗上已完全融入主干民族的个人申请族属转隶,非因国家需要的特殊原因则不予受理。逐步削减民族优惠政策,代之于不限族别的均衡发展政策,更好地体现各民族平等发展权利。民族传统逐步过渡到以地域传统的方式予以传承,保留中华民族特异性优良传统,而不仅仅是单一民族的民族传统。全面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凝聚全体国民力量,在统一国家意志的号召下,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huafeng1103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4月11日 17:57: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iujiu.com/zhixun/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