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在哪里(建窑四大窑口)

huafeng1103 8

导语

想要了解建盏,除了要知道其釉色的形成原理以及烧制工艺以外,对其窑口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武夷建盏就带盏友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建窑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

建窑概况

建窑,即建州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唐宋时期隶属建州,故称建窑。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元末。共有窑址六处: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源头坑、庵尾山。

▲水吉建窑窑址卫星图像

一方土 一方窑

瓷器烧制离不开三要素:水、燃料(柴或煤)、土(瓷土),这三者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都需大量使用。所以古窑址在选址上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靠近河流+靠近山林或煤场+靠近能烧制瓷器的瓷土矿。三者缺一不可,要不烧制成本都将大大提高。

▲池中村与后井村

靠近河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运输。这么重的商品,走水路显然更明智。图中的池中村、后井村一带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且这里的瓷土含铁量极高,这是全国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所以建盏只能在这烧,其它地方烧不出来。一样,饶州窑的优质高岭土能烧出饶玉,其它窑口就烧不来。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窑。是这里的瓷土成就了建窑!

窑炉

窑炉均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龙窑。采用匣钵一器一钵装烧。窑炉最长达135.6米、宽1.0一3.5米,可同时装烧10万件以上瓷器,但成品率并不高。90年代以前,窑址残次匣钵露天堆积都还有十数米高,漫山遍野。近年,随着茶事兴盛、收藏意识植入民心,窑址也基本快被搬空了。

下面为盏友们介绍建窑窑址的几个主要分布区域。

芦花坪窑址

芦花坪窑址处在后井村西部、池中村东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该窑址是建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窑址,也是较早进行调查研究的窑址。

▲芦花坪窑址位于稻田上的小山包

遗物分布面积越50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平均宽约100米,堆积层厚1-4米,有些地方厚达7-8米。

▲散落满山的匣钵,散发着曾经辉煌的气息。

芦花坪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黄釉瓷器。窑具已发现匣钵、匣钵盖、照子(火牌、火眼)、托座、垫饼等类。

芦花坪窑址中叠合的匣钵。从这张图很容易看清建窑的装烧工艺。一个匣钵、一个垫饼、一个建盏,垒烧。在窑炉高温中,匣钵稍有故障塌了一个,往往一摞都废了,甚至还会殃及旁边的一摞匣钵。所以建窑的成品率并不高。

牛皮仑窑址

牛皮仑窑址(包括庵尾山)分布在池中村东部、后井村西南部,北隔田垅与芦花坪窑址相望,东南部则与园头坑窑址相接,为一座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是建窑时代较早的窑址之一。

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牛皮仑窑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庵尾山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层厚0.5-3米。

庵尾山窑址以烧造青瓷为主,牛皮仑窑址以烧造黑瓷为主。该窑址已发现匣钵、匣钵盖、垫饼、照子、托座(支座)等窑具。

营长乾窑址

营长乾窑址位于后井村南部,东北与大陆后门窑址相望,西北与牛皮仑窑址相邻,为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

窑址遗物分布约6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50-70米,堆积层厚0.5-3米,个别地方厚达4米左右。该窑址西侧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东侧既烧造黑釉瓷器,也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时代应在南宋至元代初期。

大路后门窑址

大路后门窑址位于后井村东南部,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水吉经后井通往南山村的公路横穿山脚。清代民国时期,这里仍有村民居住,山脚下原来遗留有数幢民宅断墙残基,村名叫大路后门村。

窑址横卧在大路后门东面山坡上,冬至山顶,南至后井林业工区驻地,西南部与社长埂窑址相望。

遗物分布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中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00-140米,堆积层一般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8-9米。该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瓷器。

这些窑址相距都不远,中间隔着稻田,对山相望。烧制建盏所用原料也都相同,因此成品成份也几乎一样,只是在品种上会各有侧重,细分起来比较难。

无论是哪一处建盏古窑,它都是我们建盏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

本期武夷建盏便向各位盏友推荐这款:

器型完整、品相精美的【宋兔毫盏】

釉面毫纹细密,釉色黑润而静谧,

胎底修工自然且流线行云流水,

仅此一只,机会难得,盏友们不容错过。

如有意与此盏结缘的盏友,可私信或评论进行详细的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夷建盏进行网络整理汇编,同行转载请联系武夷建盏,否则一律投诉到底!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